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通讯服务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IT/互联网 > 正文
李开复创新工场:交出一份难以服众成绩单
WwW.OpenVoip.CN   2010-10-15 16:24:52  来源:IT经理世界  作者:
【 字号      】  打印   收藏   评论(..)  相关新闻
  埋头苦干一年后,创新工场交出了一份似乎难以服众的“创新”成绩单。

  “创新工场有那么好吗?”9月下旬,一篇质疑创新工场产品创新细节的豆瓣文章在新浪微薄上被快速大量转载。来自业内外的意见领袖或是草根人士集结成了对创新工场创新能力进行质疑的主流声音,矛头直指其发布的5款年度创新产品:本地化手机操作系统“点心”、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豌豆夹手机精灵”、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友盟”、移动平台图片处理软件“魔图精灵”、社交及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行云”——“模仿抄袭”、“不具备任何竞争力”等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值时,创新工场刚刚举行完年度庆功大会,准备搬入他们精心设计过的位于中关村第三极大厦的新办公室,“工友们”正热情高涨地憧憬着未来。

  对于外界的负面看法,李开复用“微创新”理论进行了回应,他说,发明者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比如Xerox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但苹果、微软是赢家;Visicalc发明了spreadsheet,但Excel是赢家;Mosaic发明了浏览器,但IE是赢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谷歌是赢家;Friendster很早就做了SNS,但Facebook是赢家。“所以,重点是谁能在正确的时机,把技术做到普及。”李开复坚称,创新工场将发掘出下一个中国的百度、腾讯。

  不过,另外一种声音更加刺耳。研究移动互联网的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直接推翻了李开复的“微创新”理论。“在谷歌的平台上做微创新不是找死么?等于帮谷歌探路,做好了他们全收!”他认为,在中国的公司环境下,等着被模仿的微创新没有前途,风险投资机构如果不愿冒险去做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就是最大的冒险。

  王煜全的言论立刻得到了不少人认同,围观的质疑声几乎让李开复百口莫辩。“现在下那些结论还太早,我们过几年再看。”面对引发此次讨论的本刊记者,李开复很耐心地敞开了心扉。

  调试中的孵化车间

  “我们希望做一个黄埔军校,创新工场的产品就是公司,就是创业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模式是天使投资加上创新产品,然后把它规模化,可以让一个人的力量帮助几十个公司,甚至是几百个公司。”在去年的成立大会上,李开复这样定义创新工场。

  “成立之初的设想是,只接受创业者带着他的想法来,甚至不带想法也可以投。”李开复说。为此,创新工场设计了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等种种不同的工作,在应聘团队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把他们的想法与创新工场的想法,拿来做一个综合筛选,从中挑出最可行的创意,再去确定创始人及其合作伙伴。

  于是,仅带着清晰想法、尚处于草创期的弱组织化创业小组成为了创新工场的首选。用创新工场资深投资经理黄继新的话来说,这样做便于在种子阶段进行孵化帮扶,也是目前天使投资机构做得比较少的市场空隙。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初期资金投入不必太多,占的份额却可以相对较大。

  开始并不顺利。“前4个月,一个中意的创业者和项目都没有找到。”黄继新说。在过去一年间,他与另外一名投资经理张亮分别去了深圳、大连、厦门、杭州、成都、上海等地寻找项目,他的感受是,李开复对于创业者的吸引力未必会在一开始就平移到创新工场上,需要更长时间来构建沟通和信任的渠道。

  另外几家创业团队则表示,他们对创新工场所能提供的技术交流平台以及资金是感兴趣的,但无奈对方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不希望自己已有的架构被打散重组。

  情急之下,创新工场开始自己先启动内部项目,目前公开的除“行云”以外的前四款产品便由此诞生。李开复将这一过程归结为初期所走的一小段弯路。“自己带着工程师做项目,既是投资者,又是创业者,就像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搞得很累。”到后来,口碑和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业者陆续加入。这些人包括原百度移动总经理张磊、原腾讯移动产品总监游敏丽、开心农民创始人唐彬森等。

  目前,针对不同的创业阶段,创新工场提供了三种全新的孵化计划:针对有商业创意但没有创业经验的年轻创业者的“助跑计划”、针对高端人才的“创业家计划”,和针对有经验创业团队的“加速计划”。此外,随着与创业者接触的深入,创新工场也在灵活调整自己的对创业团队的要求尺度。比如不再局限于找寻极小规模团队,最近一个进入创新工场参与“加速计划”的团队便多达18人。

  “厉害的创业者很难找。”李开复感慨,他眼里的优质创业者并不是崇拜他的高校学子,而是有着与生俱来创业血统的经验型人才,最好是有成功经验,或者从失败中真正得到教训的那一群人。

  一位未能与创新工场谈妥收归计划的创业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有生命力的物种一定不是被圈养出来的,需要自己去摸爬滚打,创新工场也许很好,但他们能提供的帮助我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来做,而且是量体裁衣。”他认为,每个优秀的团队组织都有着鲜明的先天个性,很难被深度孵化,因此,创新工场可能会吸纳到比较好的团队,但一流的创业者很难选择他们。

  有天使投资人也怀疑这种对于创业者的集中养殖模式。“试想,将来自天南海北的芒果、石榴、苹果等水果放在同一个‘温室’里能长成好的味道么?”从他接触的各地创业团队来看,地方特色带来的创业团队风格都非常不同,创新工场却试图说服他们统一来到北京进行集中孵化,这显然会遭遇一些抵触。

  不过,创新工场将林林总总的质疑当作每一家创业企业在成功之前都会遇到的挫折。这一方面诚如他们所解释的,中国的创业者遭遇的困难比美国硅谷大得多,所以他们需要的帮助也更多;另一方面,这多少也有降低投资风险的效用;此外,极少被提及的是,事实上创新工场的投资占股里,“孵化服务”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因此意味着同样的投资回报。

  只是,照此逻辑,创新工场依旧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创业团队在受到帮助的同时,又保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当保持在中国企业环境中备受推崇的狼性?

  就像是一个保姆,创新工场目前的主要孵化功能是帮助创业者解决他们无暇顾及的“琐事”,然后再在他们对竞争对手进行弯道超越的时候助力一把。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招人,创新工场有“10万人才库”来供这些创业公司挑选,这是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很难企及的条件;第二是对创业计划进行优化;第三则是为其提供品牌及市场资源上的推广帮助,例如“点心”与夏普的合作,基本上由李开复本人一手促成。

  这或许将大为缩短项目孵化时间,“我们希望,刚开始创立一个公司也许要花5个月,而一年以后再做同样的公司只需要两个月。”李开复说。

  他同时表示:“这比让他们独自在外发展所遭遇的风险确实要小,但我们不负责打理一切。”涉及技术以及公司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创新工场不会亲力亲为帮他们去做。“你要什么都不会,我们也不会选择你。”黄继新说。

  走出谷歌后,李开复的这一新事业简言之就是把VC们专长的找项目、估值、谈判等环节去掉,只做自己擅长的——管理创意的诞生及产品转化。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曾在10年前备受追捧,但这些年来罕见成功案例的商业模型:孵化器,尤其是以个人品牌做为背景支援的孵化器。

  这也许是个可以让“鸡蛋”更快孵出小鸡的“催熟工场”,至于说这些小鸡本身是不是优良品种、能不能变为优良品种、会不会顺利地被买主相中,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更核心的问题是,李开复已经迈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步。

  微创新是非

  已经有来自创业者的另外一种担忧——创新工场的“微创新”孵化模式隐约让他们看见了另外一个“具有侵略性的”腾讯,甚至影响更大。在对记者的诉苦中,他们大多要求略去自己的名字,不希望成为创新工场的敌人,因为另一方面,他们有可能在某一天需要创新工场帮助。

  愿意挑明身份的是机锋网,其创始人谈毅讲述了他们与创新工场之间的不愉快经历。据说去年年底,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曾与投资经理张亮去找他们谈过合作,由于机锋网团队规模过大,不符合他们的投资愿景,合作未能谈成。不想接着却发生了让他们感到恼火的挖人事件,前后有两名核心员工离职或被半路拦截加入创新工场。“这两个人知道我们的核心商业机密甚至包括代码,因为当时还是朋友的关系,就没签署保密协议。”“后来他俩又过来我们网站发邮件挖人,我们就封了他们的ID,这类信我们收到过好多封,现在都保存着。”谈毅说。

  机锋网表示,在产品层面他们并不担心来自创新工场的竞争,因为对方不一定就能做好,只是如果核心人员不断被创新工场吸附过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另外一些更小的创业团队则有可能面临整个项目团队被挖走的风险,原因显而易见。

  事实上,不管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对于非创始人性质的创业公司员工而言,创新工场的确意味着较大的诱惑。甚至包括腾讯、百度在内的大公司,也有不少优秀员工相继被挖走,坊间甚至流传着“马化腾亲自给李开复发短信,让他‘手下留情’”的段子。对此,李开复只是淡淡表示,无论是不是真的,都不会说。

  在初级创业者眼里,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比腾讯还可怕,同样是做“微创新”,腾讯是在看到成熟模式后搭团队去做,而创新工场则在创意初期就会下手。当大家的想法差不多、所做的创新又大同小异时,人员的流失基本就意味着产品流失。

  这同时也意味着创新工场的项目随时有被腾讯等大公司吞噬的危险。搜狐CEO张朝阳前些天公然表态,在中国,小公司的创业风险非常大,大公司只要高薪挖走创业公司的人才,轻松“抄袭”就行。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永远只有几家巨头在做,小公司没有生存空间。

  不过,李开复看上去仍然信心满满。他认为,大公司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威胁,因为他们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要与其主业保持一致,否则就意味着风险。他对微创新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说:1、中国公司(例如腾讯)的微创新(体现在):关注用户,积少成多,最终也能耳目一新;2、美国大部分公司也是微创新的结果(包括Facebook、微软);3、苹果和谷歌是真正有革命性创新的公司,中国和亚洲很难出苹果、谷歌,主要是因为教育体系,我们和美国的水平相差50~100年。

  对“微创新”持鲜明反对态度的王煜全则继续否认李开复的说法。王认为,中国的百度、腾讯之所以可以凭借模仿式创新发展壮大,是因为当时做微创新的公司并不多,他们只要看准方向深入下去就会有机会。而目前的中国,微创新遍地皆是,因此机会反而存在于那些真正愿意做独特创新的公司中间。

  “目前的这几款产品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能够改变世界的、让人跌破眼镜的能力,但并不表示我们正在孕育或接下来孕育的项目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李开复并不急于证明什么,“我们只是不会傻到一开始就向所有人说。”

  超级天使李开复

  不管外界如何质疑,进入第二年的创新工场的表现仍然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从当初的“光杆司令”到200多人的团队,李开复在运作创新工场一年后成绩斐然:12个项目;管理团队基本成形;没团队、没项目、没资金的质疑渐渐平息。李开复同时透露,创新工场即将启动新一轮数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募集工作。这样的运营成绩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可,李开复本人更是为之打出了85的高分。

  不过,至今人们还是很难判断,创新工场的表现究竟是李开复的影响力使然,还是一家有着健康机制的创新性投资孵化机构?李开复和创新工场之间,将会形成乔布斯之于苹果的深刻烙印吗?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依然沿袭了美国传统上的三大天使投资孵化模式(吸引风投、上市、出售),被国外媒体称为“杯子里的硅谷”,而又依据中国特色做了更细致的工作。天使投资在中国本身是一条极少数人走的路,而创新工场这么早期的创业孵化以及投资,则更加人迹罕至。中国不像硅谷那样,身处具备良好并购机制的美国,大公司往往愿意自己搭台唱戏,导致天使投资资金退出时少了一个重要通道。

  如果找不到良好的退出机制,创新工场所孵化的公司就会有“断奶”的危险,除非能找到愿意接手的VC,或者盈利能力强到可以坚持走到上市那一天。

  为此,创新工场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创投模式——在天使投资外,在看好的项目上跟随外部风险投资商追加投资,以使得企业上市的时候能占据足够份额。如果用于这笔投资的基金足够分量,一方面将为前期的天使投资留后路,使得优秀的创业种子不致受外部VC供给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创新工场将有主动权陪同一个优秀的“种子”公司长成参天大树,最后获得高额回报。

  这种弥补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缺口的行为已经在国外兴起,被称为“超级天使”。他们拥有天使投资人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双重特质,往往进行规模化投资孵化。但与李开复所不同的是,超级天使往往都曾是创业企业家,他们中的有些人出身于谷歌(Google)和贝宝(PayPal)这样的公司。也因此,他们在技术领域、传统天使投资人和大型风险投资机构都拥有非常广泛的人脉关系。李开复目前具备这样的人脉资源吗?将来呢?

  通常情况下,超级天使投资公司的单笔投资都不到50万美元,某些投资的数额可能达到数百万美元,不过,很少超过100万美元。当一家处于“种子阶段”的公司需要50万至2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时,超级天使公司更愿意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而不是单独行动。但创新工场则表示,在天使阶段,不希望与其他机构合作,除非有特例。

  此外,这种超级天使非常灵活,相比较将投资公司交给食物链的上一层,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更愿意在看到企业成长性时说服大公司买下自己所投资的企业,这样的风险更小,资金回笼更快。道琼斯风险资源(Dow Jones Venture Source)的数据显示,目前看来,传统风险投资机构持有一家公司股权的时间通常都在5至9年之间,但超级天使通常会在4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退出所投资的企业。但显然,创新工场在中国缺乏进行大公司并购的资金退出环境,这意味者留给创新工场的投资回报周期会更长。

  有怀疑的声音认为,这种催熟即卖的“工场式”孵化模式有可能扼杀真正有潜力的公司,但国外的超级天使们表示,如果发现了这样的企业,他们并不会错过,而是进行精心养育以卖得更好的价钱。但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孵化对象,就将被打造得更加像“快销品”。

  不管怎样,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种规模化的早期投资孵化,收益也将是规模化的。李开复的预期是,“如果我们这五年孵化出100个项目的话,最后希望看到已经有7、8个上市了,有20个可以赚点小钱,还有20个半死不活,另外还有50个死掉了,大概是这个比例。”

  却已经有政府部门热切地邀请创新工场到当地开设分公司了。李开复则表示,虽然创新工场的模式有可复制性,但并不是现在。“我们需要看到更大的把握性,所以明年至多再开设一家分公司。”

  李开复并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甚至他自己承认现在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者,那么,他能够同时扮演好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双重身份吗?

  对于光环笼罩下的创新工场而言,目前所面对的种种质疑未必是一种坏事,因为可以让这家探路中的创新型企业保持警惕性,他们的优势与强项有目共睹。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留给创新工场的时间至少还有五年或者更长,用以完成一个投资回报周期。即便孵化模式中途出现大的困难,他们至少还有一条退路——拿着这些钱,去招聘更有经验的人,做更为纯粹的投资。这样看上去,存在较大风险的,反倒是那些创新工场里的半成品,还有半死不活的20个、死掉的50个。不过,没有风险的还是创业和创新吗?

责任编辑:之涵
         
相关新闻 ..................................TOP
已有..条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图片新闻
纯属娱乐 鸭梨笔记本超越苹果和微软
纯属娱乐 鸭梨笔记本超越苹..
最爱跳票手机盘点 魅族M9完胜白色iPhone 4
最爱跳票手机盘点 魅族M9完..
WM6.5商务再出新机 三星B6520外观图赏
WM6.5商务再出新机 三星B6..
Android发力 10月行货3G手机降价排行
Android发力 10月行货3G手..
焦点人物
自定义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